一、总体运行特点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3.3亿元,按可比价增长5.0%,增速居全省第9位,较一季度前移5位。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13.0亿元,增长5.0%;林业产值2.2亿元,下降8.8%;牧业产值5.8亿元,增长10.6%;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亿元,增长5.4%。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4.7%;第一产业增加值亿19.5元,增长4.7%,增速居全省第9位,较一季度前移2位。
2022年上半年总产值分行业情况表
指标 |
现价总量 (亿元) |
可比价增速 (%) |
拉动力 (%) |
农业总产值 |
33.3 |
5.0 |
- |
农业(种植业)产值 |
13.0 |
5.0 |
3.2 |
林业产值 |
2.2 |
-8.8 |
-0.8 |
牧业产值 |
5.8 |
10.6 |
1.3 |
渔业产值 |
10.5 |
5.2 |
1.1 |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 |
1.9 |
5.4 |
0.2 |
(一)夏季粮油喜获丰收,量增价升效益好。上半年,全市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夏粮总产量5.6万吨,增长1.3%;平均亩产291.4公斤,增长1.4%。油菜籽产量6.1万吨,增长6.5%;平均亩产177.4公斤,增长7.3%。同时,小麦、油菜价格同比分别增长25.2%、17.3%。
(二)蔬菜水果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9.9万亩,增长2.9%;产量17.9万吨,增长4.1%。瓜果类播种面积0.8万亩,增长31.3%;产量1.0万吨,增长30.3%。瓜果类种植结构调优,草莓、西瓜等面积增加,产量增长。
(三)禽蛋产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3万吨,增长3.2%。其中,猪肉产量0.6万吨,增长3.7%;禽肉产量0.7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1.6万吨,增长19.4%,比全省高9.1个百分点。生猪出栏7.4万头,增长5.9%;活家禽出栏430.0万只,增长7.6%。
(四)渔业生产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6万吨,增长4.1%,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水产养殖面积27.4万亩,增长1.7%;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5.7万亩,比去年增加2.8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全市看
1.肉类产量增速较低。上半年,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1.3万吨,增长3.2%,比全省低5.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增长3.7%,比全省低5.6个百分点。目前,我市正在建设中的大型养猪项目还未能形成产能。由于饲料价格上涨较多,生猪价格持续下跌,6月份以来价格虽有所回升,但养殖户很难盈利,小型养殖户仍是亏损状态。引进的大型养猪企业因受价格低等因素影响投资意愿降低,项目建设缓慢。
2.生产资料价格波动较大,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俄乌战争影响,今年以来一直到6月下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度持续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7月以来又出现快速下跌,尿素价格跌去30%以上,复合肥、农药、柴油价格也较快回落,缓解了农业生产成本过快上涨的压力,但总体价格仍较前两年高出不少,农业生产成本仍呈上升趋势。
(二)分县区看
1.枞阳县。上半年,枞阳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亿元,增长5.0%。存在问题:上半年总产值总量占全市48.5%,对全市贡献仍需加大。蔬菜产量占全市45.9%,占比较大,增速2.3%,比全市低1.8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增长3.0%,比全市低1.1个百分点。林业产值降幅比全市高4.5个百分点。
2.铜官区。上半年,铜官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4亿元,同比增长2.5%,比全市低2.5个百分点。存在问题:水产品产量、肉类产量增速较低,分别比全市低2.7和15.1个百分点。
3.义安区。上半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最高,排名第一。存在问题:油菜籽产量增速比全市低4.4个百分点,禽肉产量增速比全市低2.2个百分点。
4.郊区。上半年郊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亿元,同比增长4.5%。存在问题:禽蛋、畜产品增速较低,分别比全市低9.6和4.7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水稻“双抢”工作,增强粮食安全意识。落实中央关于粮食生产等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严格落实管控耕地“非粮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二)稳步推进大型猪企建设和产能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持续跟踪和加强大型猪企养殖项目建设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争取尽快形成产能。继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继续支持铜陵市润知味食品有限公司和枞阳县联润食品有限公司延伸产业链,形成“养+宰+销”一体化运营模式。
(三)推动水产绿色养殖,发展高效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高效的池塘养殖模式,实行“良水、良种、良法、良制”模式,着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科学合理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合理投放滤食性、肉食性、草食性的当地土著品种,发挥大水面增殖渔业的生态功能。继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业,加快千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