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城镇消费品市场恢复更快。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37.45亿元,同比增长0.2%,高于全市总体水平1.6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2.51亿元,同比下降7.2%,低于城镇7.4个百分点。与上半年相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市场恢复更快。
(二)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向好。三季度正值暑期、国庆节等消费旺季,全市许多商场超市开展促消费活动,加上多轮消费券的发放刺激消费,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实现19.83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7.7%、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1.1%,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0%,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37.6和9.2个百分点。
(三)石油类商品消费支撑明显。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实现16.43亿元,同比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增长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3个百分点。
(四)新能源汽车销售热度较高。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达2.64亿元,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0.8%,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提升8.1个百分点,较今年上半年、一季度分别提高了2.1个、3.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受疫情、芯片等因素影响,1-9月份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4.9%,而新能源车持续热销,同比增长3倍。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充电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二、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一)限上消费品结构不均衡。全市限上消费品类别中,汽车、石油等出行类商品占比最高达45.4%,若剔除石油及制品类商品拉动作用,则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8%。消费品结构发展欠均衡,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支撑力不强。受疫情反复影响,居民消费越发谨慎,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表现不佳,与全省相比有一定差距。前三季度限上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12.1%、16.3%和14.6%,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5.2个和6.4个百分点。
(二)限上网络消费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达7.42亿元,同比下降8.8%,较上半年下降幅度加深5.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增速下滑20.9个百分点。受退库企业留基数影响,加上今年月度没有新增电子商务企业,全市限上网络消费零售额增速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全省限上网络销售在限上消费品零售中占比达15.6%,而全市占比仅为8.2%,电子商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餐饮业发展压力较大。前三季度,全市餐饮业营业额同比下降4.3%,下降幅度较上半年收窄3.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末位。其中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4.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今年全市餐饮行业发展缓慢,除疫情因素外,受重点企业发展变化影响较大。安徽小菜园过去几年因外地门店扩张营业额高速增长,而目前经营趋于稳定,对全市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该企业在全市限上餐饮业营业额中占比已经超过70%,一家独大的局面较难改变,连年高速增长产生的高基数对后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三、几点建议
(一)政策落地,助力市场发展。对前期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如住宿餐饮行业,延长减税降费期限,增强稳岗政策力度,提供金融支持服务。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促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商贸企业落户铜陵,引导外来商贸单位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在本地注册独立法人,为全市市场发展增添新动能。
(二)培育主体,优化样本名录。抓好市场主体培育,联合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梳理在库样本,做好四季度限上名录维护工作。利用年度名录库维护窗口期,挖掘成长性较好的、符合限上标准的企业个体等申报入库,并持续关注企业发展的稳定性,确保样本单位能客观反应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状况。
(三)增加收入,释放消费潜力。制定并落实好保就业促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做好促消费系列活动,利用“双十一”、年末等消费节点,组织企业开展有特色、有亮点的主题促销活动,把握消费热点、创新消费形式,激发消费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