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情况
1-12月,虽然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有所放缓,但全年发展整体保持平稳。从全年总量看,全市18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6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增速位居全省第10位;从全年趋势看,虽然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数量上从年初182家增长到187家,但是增速上呈逐步放缓趋势,主要原因是铜陵盈易物流有限公司、铜陵速广物流有限公司、铜陵颂德海运有限公司3家物流企业停产,全年基数大,下拉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6.6个百分点。
从全年从业人员数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有员工2.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5%,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增长强劲。
从行业门类看,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10个行业门类中,6大行业门类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较快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同比增长21.9%、8.7%和8.5%;受疫情及防控等政策影响,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行业门类发展较差,分别同比下降25.6%和16.7%。
2022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分行业门类增速
行业门类 |
单位数(个) |
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 |
总计 |
187 |
164.9 |
3.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5 |
13.3 |
8.7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7 |
15.8 |
1.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7 |
0.9 |
-16.7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 |
4.3 |
-5.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 |
4 |
8.5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2 |
4.9 |
21.9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3 |
0.3 |
2.1 |
教育 |
4 |
0.2 |
-25.6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72 |
119.9 |
2.6 |
房地产业(物业管理) |
6 |
1.3 |
-3.9 |
从涉及GDP核算的重点行业看,我市涉及GDP核算的5大行业门类发展显著。2022年,我市加大服务业优质企业招商力度,全年月度新增5家涉及GDP核算的服务业企业,受新增企业拉动作用影响,全年纳入GDP核算的5大行业门类共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1-8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与全省差距从1-8月6.6个百分点缩小到2个百分点;排名居全省第11位,比1-8月份前进3位,比去年同期前进4位。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模偏小,行业结构不合理。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仅占全省的3.2%和2.9%,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相比全省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行业构成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2.7%,占据主导地位,而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等行业门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占比低。全市服务业企业行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
(二)企业集中在城区,县区发展不均衡。随着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各县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性也愈发明显。分县区看,1-12月,铜官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99家,占全市比例为53%,实现营业收入110.8亿元,占全市总量比例为67%,同比增长6.7%,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142.8%,企业数量、营业收入、拉动增长的贡献率都居第1位,高于其他县区;枞阳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仅有7家,营业收入占全市比例仅为1%,均处于较低水平。
(三)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1-12月,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成本15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比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所投入的成本为93.3元,比去年同期高1.5元,企业成本压力提升明显。受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年全市有61.5%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为负,有21家企业因停产、停业或规模小申报退库。
三、意见建议
(一)聚焦“双招双引”,优化行业结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抓好“双招双引”工作要求,聚焦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在招商引资中加大对新兴业态、新模式、新行业企业的引入;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全市服务业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科学技术、信息传输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推动全市服务业全面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助企做大做强。各级统计机构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建立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提升行业竞争力。通过连锁、联营等形式扩大有市场潜力企业的规模,支持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优势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对经营存在困难的有潜力的优质服务业企业,要在政策、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其纾困解难,助其快速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
(三)持续抢抓增量,促进县区均衡。各级统计机构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全面排查,抢抓增量。如引导总部在域外的企业鼓励在本地设立子公司;积极推动“个转企”等多种方式培育入库企业;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可重点培育,帮扶企业尽快入库;积极摸排走访新开工企业,关注新注册企业,做到“达规即纳统”,为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