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买足彩的app
2017年 3月 15日
2016年,是一江两岸新铜陵扬帆起航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95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69.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338.7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61.8:33调整为5.1:59.5:35.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9960元(折合9027美元),比上年增加2573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0748元/人,比上年增加4167元。
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指 标 |
绝对数(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全市生产总值 |
957.3 |
9.1 |
第一产业 |
48.9 |
3.1 |
第二产业 |
569.6 |
9.3 |
第三产业 |
338.7 |
9.5 |
批发和零售业 |
48.2 |
6.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6.1 |
4.1 |
住宿和餐饮业 |
22.0 |
7.0 |
金融业 |
52.4 |
14.0 |
房地产业 |
29.0 |
6.2 |
其他服务业 |
146.6 |
11.6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1%。从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情况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4%;衣着类下降1.2%;居住类下降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4%。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7.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6%。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8.55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3.85万人,减少0.30万人;第二产业40.14万人,减少0.32万人;第三产业34.56万人,增加0.1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32.67亿元,增长2.0%;林业产值6.7亿元,增长10.8%;牧业产值18.66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21.21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30亿元,增长7.2%。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9841公顷,比上年增长0.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7778公顷,增长1.3%;棉花播种面积8982公顷,下降0.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724公顷,下降5.1%;蔬菜播种面积11472公顷,增长1.0%。
全年粮食产量64.11万吨,比上年下降4.3%。油料产量55.89万吨,下降4.5%。棉花产量1.36万吨,下降2.4%。蔬菜产量26.30万吨,增长1.7%。
全年肉类总产量6.36万吨,比上年增长1.8%。禽蛋总产量4.26万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11.25万吨,增长1.5%。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8.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59万吨,下降10.7 %。农村用电量6.25亿千瓦时,增长 14.4 %。有效灌溉面积 81.97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6.2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国有企业增长24.3%;股份制企业增长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3%。全市35个行业中,有25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主导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6%。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7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指 标 |
绝对数(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 |
516.2 |
9.6 |
其中:轻工业 |
53.9 |
15.7 |
重工业 |
462.3 |
9.0 |
其中:国有企业 |
8.0 |
24.3 |
股份合作企业 |
0.2 |
-18.0 |
股份制企业 |
408.3 |
8.6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
89.5 |
14.3 |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258.7 |
7.0 |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
373.3 |
8.6 |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精炼铜(电解铜)129.4万吨,比上年下降1.3%;铜材176.9万吨,增长11.9%;硫酸(折100%)512.1万吨,增长9.3%;化学肥料总计(折纯)102.6万吨,下降1.4%;水泥熟料3023.3万吨,增长0.1%;火力发电量156.8亿千瓦时,下降0.1%。
201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电解铜 |
万吨 |
129.4 |
-1.3 |
铜材 |
万吨 |
176.9 |
11.9 |
硫铁矿石(折含硫35%) |
万吨 |
206.5 |
-10.7 |
水泥熟料 |
万吨 |
3023.3 |
-0.1 |
硫酸(折100%) |
万吨 |
512.1 |
9.3 |
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
万吨 |
102.6 |
-1.4 |
钢材 |
万吨 |
141.9 |
-4 |
布 |
万米 |
6830.2 |
0.2 |
服装 |
万件 |
3688.8 |
2.2 |
模具 |
套 |
2562.0 |
-3.5 |
发电量 |
亿千瓦时 |
156.9 |
-0.1 |
水泥 |
万吨 |
784.8 |
-5.1 |
电子元件 |
亿只 |
53.5 |
15.5 |
焦炭 |
万吨 |
239.7 |
7.6 |
电力电缆 |
万米 |
5958.3 |
47.5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8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实现利税总额78.6亿元,增长17.9%。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2.2亿元,增长1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00.81,提高7.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3%,提高1.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15.6%,下降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1.4万元/人,增长8.3%。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93.3万平方米,增长3.0%;房屋竣工面积362.4万平方米,下降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业及信息化产业技术改造投资418.1亿元,增长8.7%;民间投资885.7亿元,增长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1.2亿元,增长49.8%;第二产业投资612.6亿元,增长17.3%,其中,工业投资603.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投资553.1亿元,增长6.4%。
2016年全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速度 |
||
|
||
分 行 业 |
投资额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农、林、牧、渔业 |
31.2 |
49.8 |
采矿业 |
43.9 |
-26.3 |
制造业 |
513.5 |
21.2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46.3 |
63.1 |
建筑业 |
8.9 |
-15.2 |
批发和零售业 |
85.7 |
-7.8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18.9 |
-12.9 |
住宿和餐饮业 |
19.3 |
47.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9.9 |
3.0 |
金融业 |
2.5 |
-21.6 |
房地产业 |
132.9 |
2.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6.6 |
50.3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0.8 |
64.2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85.6 |
79.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3.8 |
-52.6 |
教育 |
10.6 |
-30.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1.6 |
86.9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6 |
-52.7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31.2 |
23.1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7.4亿元,比上年下降3.9%。商品房销售面积172.3万平方米,增长19.9%;商品房销售额81.8亿元,增长8.1%。
全年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09个,当年完成投资3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2%。其中,新开工建设铜陵有色公司奥炉改造工程项目、普济圩至枞阳段建设工程、安徽泰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辆份乘用车漆后车身总成、枞阳海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工程项目、G236白杨坡至火车站段改建工程、中熹通讯级塑料光纤项目、国家4A旅游区凤凰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102个项目;建成投产旋力产业基地项目、皖能铜陵发电有限公司六期扩建第二台百万机组工程、朱家咀至永丰公路建设项目、铜南宣高速公路(铜陵段)、新兴际华铜陵东港现代物流园、铜陵安博电路板有限公司新建高端多层印刷电路板生产项目等67个项目。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按经营地统计,城市零售额263.2亿元,增长12.2%;乡村零售额42.4亿元,增长12.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类零售额236.9亿元,增长12.4%;餐费收入68.8亿元,增长11.9%。
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6.6%,饮料类增长12.9%,烟酒类增长1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7%,日用品类增长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0%,金银珠宝类下降11.8%,中西药品类增长18.5%,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3.0%,汽车类增长25.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69家,实际到位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内资472亿元,增长7.9%,。
全年进出口总额4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出口6.7亿美元,增长1.0%;进口39.8亿美元,增长3.2%。
全年旅游总收入1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接待海外游客3.1万人次,增长10.1%;接待国内游客1680.5万人次,增长17.2%。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1个、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1个、安徽省旅游小镇创建示范单位1个、安徽旅游商品特色街区1个。年末星级饭店(宾馆)11个,房间数823间;旅行社3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单位41个,旅游线路6条,旅游景区(点) 20个。全年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53.6%。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2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货物发送量57.5万吨,下降16.3%。公路货物周转量31.4亿吨公里,增长4.9%;公路旅客周转量14.8亿人公里,下降14.1%。港口货物吞吐量11003.57万吨,增长9.4%。
年末机动车拥有量20.98万辆,比上年增长83%,其中汽车拥有量13.98万辆,增长13.2%。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0.95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5亿元,增长8.0%;电信(含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收入9.0亿元,下降5.9%。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9.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8.2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89.87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71.1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80.7亿元,增长8.4%。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其中,契税下降44.0%,国内增值税增长62.1%,营业税下降54.9%,企业所得税下降30.1%。全年财政支出151.1亿元,增长6.0%,其中节能环保支出下降23.5%,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4.7,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7.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7.9%,科学技术支出下降24.8%,教育支出增长6.5%。民生类支出127.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84.5%。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219.3亿元,比年初增加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住户存款671.7亿元,比年初增加56.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366.1亿元,比年初增加111.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44.7亿元,比年初增加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住户贷款162.8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781.9亿元,比年初增加82.2亿元。
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6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554.6亿元。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全年保险赔款与给付6.9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6251人,比上年增加59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3826人,减少65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4903人,减少59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31082人,减少81人;小学在校学生73346人,减少4382人。全年普通高校毕业生10211人,比上年增加124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8019人,减少603人;普通中学毕业生26084人,减少2980人;小学毕业生14555人,增加10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7151人和2881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890人次,其中本科2681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57人,其中本科50人。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9家,其中,当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956.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8.6亿元。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4个,其中,当年新认定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全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省级众创4个,省级科技孵化器2个。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5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4705万元。全年有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全年申请专利348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273件、实用新型1094件、外观设计113件;授权专利1331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37件、实用新型748件、外观设计46件。
十、文化、卫生、体育
年末全市有登记注册的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站)44个;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08.99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39.16万卷册,馆藏资料4.38万册。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65 %。
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6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71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7874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8660人,其中,执业医师3314人,注册护师、护士3700人。
全年新建成3个省级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建设20条全民健身路径,创建命名2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30个示范晨晚练点。命名1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所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67人。组队参加省年度13项青少年锦标赛,夺得金牌45枚、银牌34枚、铜牌32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62亿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70.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45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88‰,提高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37‰,下降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1‰,提高1.09个千分点。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73元,比上年增长9.3%,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21元,增长2.1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33元,增长8.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226元,增长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上升1.2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4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115元,增长1.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上升0.4个百分点。
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9.0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6.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3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5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94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77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11.78万人。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5万人。
年末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54个,拥有床位总数达5923张,在院人数1652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5473.6万元。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1万人,全市共开展各类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人数9475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8530人,当年为各类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17420万元,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金额19787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城区空气质量指数(AQI )平均70 ,优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273天,全年一级天数61 天,空气质量优良率76.7%。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分别为43、43、77.8、50.9、81微克/立方米, 一氧化碳为1.31毫克/立方米。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天井湖、枞阳县境内的菜子湖、白荡湖水质良好。全市160个网格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平均值53.3.0dB(A)。初步核算,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6.33%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44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2678起,发生火灾事故113起。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与上年比较,2015年基数调整为含枞阳县口径。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6年1月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图表中2016年以前数据均不含枞阳县。
[4]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和行业实行相对分离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